6《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8的部分规定
7《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的部分规定
8《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的部分规定
9 温和地区居住建筑(《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53/T-39-2011)的部分规定
10汇宝中关于《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的取用原则
1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的相关规定
12《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GB51245-2017节能计算要求
l 汇宝中的节能计算分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两种,其中公共建筑现行的规范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居住建筑现行的标准有《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8,温和地区居住建筑无国标和行标,软件按云南地标计算。
l 上面所提到的各个标准仅给出节能相关要求,而算法方面软件采用最新国标《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151-2008,各种围护结构在热工计算方法和采用的规范上是一致的;
l 节能计算区分公共和居住建筑两部分;
l 计算的时候要区分透明和非透明幕墙;
l 设置在常规墙体外的玻璃幕墙不作为透明幕墙处理,亦即按非透明结构计算,需要先求出透明部分的U值,再选用非透明计算部分输入该值后计算即可;
l 要按面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要按面进行加权平均(汇宝软件提供了加权计算器功能,在计算得到各个项目的节能参数以后,可用此计算器进行加权计算),比如一个面有全玻璃幕墙和隐框幕墙两种形式,单独计算全玻璃幕墙热工不满足没关系,只要和隐框幕墙按面积加权后满足则此面要求即可满足规范了;
l 节能计算最后是个结果汇总,参看下表,软件每次计算的是其中一种形式,汇总需要用户处理:
玻璃幕墙热工计算汇总表
城市:
气候分区:
体形系数:
朝 向 |
|
|
|
|
|||||||||||||||
面积 |
传热系数 |
面积 |
传热系数 |
面积 |
传热系数 |
面积 |
传热系数 |
||||||||||||
非透明幕墙(墙) |
玻璃幕墙后置钢筋混凝土梁(墙) |
|
|
|
|
|
|
|
|
||||||||||
玻璃幕墙后置钢筋混凝土梁上砌墙 |
|
|
|
|
|
|
|
|
|||||||||||
石材幕墙 |
|
|
|
|
|
|
|
|
|||||||||||
铝板幕墙 |
|
|
|
|
|
|
|
|
|||||||||||
玻璃幕墙后置保温层 |
|
|
|
|
|
|
|
|
|||||||||||
玻璃幕墙后置钢筋混凝土梁下接保温层 |
|
|
|
|
|
|
|
|
|||||||||||
重砂浆砌粘土砖墙 |
|
|
|
|
|
|
|
|
|||||||||||
加气混凝土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合计(加权平均) |
|
|
|
|
|
|
|
|
|||||||||||
透明幕墙(窗) |
窗墙比 |
|
|
|
|
||||||||||||||
面积 |
K |
SC |
面积 |
K |
SC |
面积 |
K |
SC |
面积 |
K |
SC |
|
|||||||
玻璃 |
|
|
|
|
|
|
|
|
|
|
|
|
|
||||||
玻璃 |
|
|
|
|
|
|
|
|
|
|
|
|
|
||||||
玻璃 |
|
|
|
|
|
|
|
|
|
|
|
|
|
||||||
玻璃 |
|
|
|
|
|
|
|
|
|
|
|
|
|
||||||
合计(加权平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 城市名称:请手工填写,城市地区类别可点<参考参数>查看或查看本说明下面的部分;
l U值取得:有两种方式,如果玻璃生产厂家以及提供了玻璃的U值,则选人工给定后软件会按给定参数计算,如果未知,可选计算所得,软件会自动计算的,相比之下人工给定会更准确些,因为理论计算和实际总会有差距,而厂家给定的参数应是试验得到的;
l 体形系数:节能计算中的体形系数并不是抗风压计算中的体型系数,这里的体形系数是建筑总外表面面积/建筑总体积的比值,作为外装行业技术人员难以准确计算得到此参数,一般的都要请设计院提供。实在未知,可由软件按建筑长宽高参数近似得到,但是不会很准确;
l 建筑朝向:幕墙、门窗或其它需要计算节能的
围护结构所在面的朝向;
l 建筑窗墙比:建筑物立面洞口面积和总立面面积比值,一般也要请建筑设计单位提供,按面区分;
l 室内系统:对于北方地区的地热或暖气等取暖方式叫做集中供暖,南方没有这些设置则为空气调节;
l 关于框的传热系数:先选中框的材料,如果型材厂家提供了框的传热系数可选人工给出后直接输入;否则选计算所得,点<完善框传热系数参数>按钮,按要求输入计算单元内所有框架的相关面积参数和尺寸参数后返回即可;
l 表面参数:
一、窗的热工计算中的基本参数定义:
窗在进行热工计算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面积划分:
1:窗框投影面积Af:指从室内、外两侧分别投影,得到的可视框投影面积中的较大值,简称“窗框面积”;
2:玻璃投影面积Ag(或其他镶嵌板的投影面积Ap):指从室内、室外侧可见玻璃(或其他镶嵌板)边缘围合面积的较小值,简称“玻璃面积”(或“镶嵌板面积”);
3:整樘窗总投影面积At:指窗框面积Af与窗玻璃面积Ag(或其他镶嵌板的面积Ap)之和,简称“窗面积”。
4:框的外表面面积Asurf: 指室外框的各可见部分面积展开和。
5:窗玻璃和框结合处的线传热系数对应的边缘长度lψ应为框与玻璃接缝长度,并应取室内、室外值中的较大值。
二、玻璃幕墙热工计算中的基本参数定义:
在进行幕墙热工计算时应按下列规定进行面积划分:
1:框投影面积Af: 指从室内、外两侧分别投影,得到的可视框投影面积中的较大值,简称“框面积”;
2:玻璃投影面积Ag(或其他镶嵌板的投影面积Ap):指从室内、外侧可见玻璃(或其他镶嵌板)边缘围合面积的较小值,简称“玻璃面积”(或“镶嵌板面积”);
3:幕墙总投影面积At:指框面积Af与玻璃面积Ag(和其他面板面积Ap)之和,简称“幕墙面积”。
4:框的外表面面积Asurf: 指室外框的各可见部分面积展开和。
5:幕墙玻璃(或其他镶嵌板)和框结合的线传热系数对应的边缘长度lψ应为框与面板的接缝长度,并应取室内、室外接缝长度的较大值。
l 幕墙角度:计算中空玻璃性能时需要此参数,也就是幕墙或门窗等与地面夹角;
l 玻璃参数:
注意的主要问题是校正发射率,普通白玻璃的矫正发射率为0.837,普通镀膜玻璃一般为0.35-0.5,LOW-E玻璃一般为0.05-0.15,软件默认参数为中等参数;
膜面排序是从室外开始的,依次为:1、2、3……,热带地区主要是防止热量进入室内,膜面设置在第二面;寒带地区则主要是防止室内热量散失,膜面在第三面;
镀膜玻璃只有在组成中空玻璃以后才能发挥其效能,单片的镀膜玻璃一般不使用;
校正发射率是主要的计算参数,与计算结果直接相关,此参数一般请厂家提供;
l 多层系统:按实际情况输入参数即可;
l 透射比参数:这里的参数是玻璃总的参数,比如中空玻璃是取中空玻璃作为整体后的参数,一般也由厂家提供;实在未知,可点<相关数据>按钮参看相同或类似值;
l 城市名称:请手工填写,城市地区类别可点<参考参数>查看或查看本说明下面的部分;
l 体形系数:节能计算中的体形系数并不是抗风压计算中的体型系数,这里的体形系数是建筑总外表面面积/建筑总体积的比值,作为外装行业技术人员难以准确计算得到此参数,一般的都要请设计院提供,实在未知,可由软件按建筑长宽高参数近似得到,但是不会很准确;
l 空气层参数:这里的空气层是指
围护结构饰面板与建筑体之间的空隙距离,空气间层一般的情况下按默认选择“一般空气间层”即可;如果饰面板后面直接做有铝箔包裹的保温材料或建筑体直接做有铝箔包裹的保温材料的,则为单层铝箔空气间层,如果饰面板后面直接做有铝箔包裹的保温材料同时建筑体直接做有铝箔包裹的保温材料的,则为双层铝箔空气间层;常规幕墙结构均为垂直空气间层,夏季室外温度高于室内,因此夏季屋面为热流向下的空气间层(热流从室外向室内传递),而冬季一般为热流向上空气间层(热流从室内向室外传递);幕墙的保温材料可与金属板石材等结合在一起,但是应与主体结构外表面有
l 材料参数:汇宝支持最多10层材料,用户可按实际情况自己定义,材料层从内向外或从外向内均可;
l 在“第一层材料”与“材料名称”对应的空白框上点鼠标左键,会出现导入和删除两个按钮,点删除表示删除当前行数据,点导入则会调出材料层选项,在显示的材料层选项中,可点选实际结构对应的材料,点选后软件会自动返回,输入相关厚度并修订修正系数后本层材料导入完毕,之后可进入下一层参数的导入,注意当一行数据尚未完善时请不要导入下一行数据;
(1)公共建筑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
按
1单栋建筑面积大于
2单栋建筑面积小于或等于
(2)各城市的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应按表
表
气候分区及气候子区 |
代表城市 |
|
严寒地区 |
严寒A区 |
博克图、伊春、呼玛、海拉尔、满洲里、阿尔山、玛多、黑河、嫩江、海伦、齐齐哈尔、富锦、哈尔滨、牡丹江、大庆、安达、佳木斯、二连浩特、多伦、大柴旦、阿勒泰、那曲 |
严寒B区 |
||
严寒C区 |
长春、通化、延吉、通辽、四平、抚顺、阜新、沈阳、本溪、鞍山、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赤峰、额济纳旗、大同、乌鲁木齐、克拉玛依、酒泉、西宁、日喀则、甘孜、康定 |
|
寒冷地区 |
寒冷A区 |
丹东、大连、张家口、承德、唐山、青岛、洛阳、太原、阳泉、晋城、天水、榆林、延安、宝鸡、银川、平凉、兰州、喀什、伊宁、阿坝、拉萨、林芝、北京、天津、石家庄、保定、邢台、济南、德州、兖州、郑州、安阳、徐州、运城、西安、咸阳、吐鲁番、库尔勒、哈密 |
寒冷B区 |
||
夏热冬冷地区 |
夏热冬冷A区 |
南京、蚌埠、盐城、南通、合肥、安庆、九江、武汉、黄石、岳阳、汉中、安康、上海、杭州、宁波、温州、宜昌、长沙、南昌、株洲、永州、赣州、韶关、桂林、重庆、达县、万州、涪陵、南充、宜宾、成都、遵义、凯里、绵阳、南平 |
夏热冬冷B区 |
||
夏热冬暖地区 |
夏热冬暖A区 |
福州、莆田、龙岩、梅州、兴宁、英德、河池、柳州、贺州、泉州、厦门、广州、深圳、湛江、汕头、南宁、北海、梧州、海口、三亚 |
夏热冬暖B区 |
||
温和地区 |
温和A区 |
昆明、贵阳、丽江、会泽、腾冲、保山、大理、楚雄、曲靖、泸西、屏边、广南、兴义、独山 |
温和B区 |
瑞丽、耿马、临沧、澜沧、思茅、江城、蒙自 |
(3)规范中关于公共建筑体形系数的规定:
按
表
单栋建筑面积A(m2) |
建筑体形系数 |
300<A≤800 |
≤0.50 |
A>800 |
≤0.40 |
(4)规范中关于公共建筑窗墙比的规定:
按
(5)规范中关于公共建筑透光材料的可见光投射比的规定:
按
(6)公共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限值:
按
表
围护结构部位 |
体形系数≤0.30 |
0.30<体形系数≤0.50 |
|
传热系数K[W/(m2·K)] |
|||
屋面 |
≤0.28 |
≤0.25 |
|
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 |
≤0.38 |
≤0.35 |
|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
≤0.38 |
≤0.35 |
|
地下车库与供暖房间之间的楼板 |
≤0.50 |
≤0.50 |
|
非供暖楼梯间与供暖房间之间的隔墙 |
≤1.2 |
≤1.2 |
|
单一立面外窗 (包括透光幕墙) |
窗墙面积比≤0.20 |
≤2.7 |
≤2.5 |
0.20<窗墙面积比≤0.30 |
≤2.5 |
≤2.3 |
|
0.30<窗墙面积比≤0.40 |
≤2.2 |
≤2.0 |
|
0.40<窗墙面积比≤0.50 |
≤1.9 |
≤1.7 |
|
0.50<窗墙面积比≤0.60 |
≤1.6 |
≤1.4 |
|
0.60<窗墙面积比≤0.70 |
≤1.5 |
≤1.4 |
|
0.70<窗墙面积比≤0.80 |
≤1.4 |
≤1.3 |
|
窗墙面积比>0.80 |
≤1.3 |
≤1.2 |
|
屋顶透光部分(屋顶透光部分面积≤20%) |
≤2.2 |
||
围护结构部位 |
保温材料层热阻R[(m2·K)/W] |
||
周边地面 |
≥1.1 |
||
供暖地下室与土壤接触的外墙 |
≥1.1 |
||
变形缝(两侧墙内保温时) |
≥1.2 |
表
围护结构部位 |
体形系数≤0.30 |
0.30<体形系数≤0.50 |
|
传热系数K[W/(m2·K)] |
|||
屋面 |
≤0.35 |
≤0.28 |
|
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 |
≤0.43 |
≤0.38 |
|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
≤0.43 |
≤0.38 |
|
地下车库与供暖房间之间的楼板 |
≤0.70 |
≤0.70 |
|
非供暖楼梯间与供暖房间之间的隔墙 |
≤1.5 |
≤1.5 |
|
单一立面外窗 (包括透光幕墙) |
窗墙面积比≤0.20 |
≤2.9 |
≤2.7 |
0.20<窗墙面积比≤0.30 |
≤2.6 |
≤2.4 |
|
0.30<窗墙面积比≤0.40 |
≤2.3 |
≤2.1 |
|
0.40<窗墙面积比≤0.50 |
≤2.0 |
≤1.7 |
|
0.50<窗墙面积比≤0.60 |
≤1.7 |
≤1.5 |
|
0.60<窗墙面积比≤0.70 |
≤1.7 |
≤1.5 |
|
0.70<窗墙面积比≤0.80 |
≤1.5 |
≤1.4 |
|
窗墙面积比>0.80 |
≤1.4 |
≤1.3 |
|
屋顶透光部分(屋顶透光部分面积≤20%) |
≤2.3 |
||
围护结构部位 |
保温材料层热阻R[(m2·K)/W] |
||
周边地面 |
≥1.1 |
||
供暖地下室与土壤接触的外墙 |
≥1.1 |
||
变形缝(两侧墙内保温时) |
≥1.2 |
表
围护结构部位 |
体形系数≤0.30 |
0.30<体形系数≤0.50 |
|||
传热系数K [W/(m2·K)] |
太阳得热系数SHGC(东、南西向/北向) |
传热系数K [W/(m2·K)] |
太阳得热系数SHGC(东、南西向/北向) |
||
屋面 |
≤0.45 |
—— |
≤0.40 |
—— |
|
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 |
≤0.50 |
—— |
≤0.45 |
—— |
|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
≤0.50 |
—— |
≤0.45 |
—— |
|
地下车库与供暖房间之间的楼板 |
≤1.0 |
—— |
≤1.0 |
—— |
|
非供暖楼梯间与供暖房间之间的隔墙 |
≤1.5 |
—— |
≤1.5 |
—— |
|
单一立面 外窗(包括透光幕墙) |
窗墙面积比≤0.20 |
≤3.0 |
—— |
≤2.8 |
—— |
0.20<窗墙面积比≤0.30 |
≤2.7 |
≤0.52/— |
≤2.5 |
≤0.52/— |
|
0.30<窗墙面积比≤0.40 |
≤2.4 |
≤0.48/— |
≤2.2 |
≤0.48/— |
|
0.40<窗墙面积比≤0.50 |
≤2.2 |
≤0.43/— |
≤1.9 |
≤0.43/— |
|
0.50<窗墙面积比≤0.60 |
≤2.0 |
≤0.40/— |
≤1.7 |
≤0.40/— |
|
0.60<窗墙面积比≤0.70 |
≤1.9 |
≤0.35/0.60 |
≤1.7 |
≤0.35/0.60 |
|
0.70<窗墙面积比≤0.80 |
≤1.6 |
≤0.35/0.52 |
≤1.5 |
≤0.35/0.52 |
|
窗墙面积比>0.80 |
≤1.5 |
≤0.30/0.52 |
≤1.4 |
≤0.30/0.52 |
|
屋顶透光部分(屋顶透光部分面积≤20%) |
≤2.4 |
≤0.44 |
≤2.4 |
≤0.35 |
|
围护结构部位 |
保温材料层热阻R[(m2·K)/W] |
||||
周边地面 |
≥0.60 |
||||
供暖、空调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墙) |
≥0.60 |
||||
变形缝(两侧墙内保温时) |
≥0.90 |
表
围护结构部位 |
传热系数K [W/(m2·K)] |
太阳得热系数 SHGC (东、南、西向/北向) |
|
屋面 |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 |
≤0.40 |
—— |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 |
≤0.50 |
||
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 |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 |
≤0.60 |
—— |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 |
≤0.80 |
||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
≤0.70 |
—— |
|
单一立面外窗 (包括透光幕墙) |
窗墙面积比≤0.20 |
≤3.5 |
—— |
0.20<窗墙面积比≤0.30 |
≤3.0 |
≤0.44/0.48 |
|
0.30<窗墙面积比≤0.40 |
≤2.6 |
≤0.40/0.44 |
|
0.40<窗墙面积比≤0.50 |
≤2.4 |
≤0.35/0.40 |
|
0.50<窗墙面积比≤0.60 |
≤2.2 |
≤0.35/0.40 |
|
0.60<窗墙面积比≤0.70 |
≤2.2 |
≤0.30/0.35 |
|
0.70<窗墙面积比≤0.80 |
≤2.0 |
≤0.26/0.35 |
|
窗墙面积比>0.80 |
≤1.8 |
≤0.24/0.30 |
|
屋顶透明部分(屋顶透明部分面积≤20%) |
≤2.6 |
≤0.30 |
表
围护结构部位 |
传热系数K [W/(m2·K)] |
太阳得热系数SHGC(东、南、西向/北向) |
|
屋面 |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 |
≤0.50 |
—— |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 |
≤0.80 |
||
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 |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 |
≤0.80 |
—— |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 |
≤1.5 |
||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
≤1.5 |
—— |
|
单一立面外窗(包括透光幕墙) |
窗墙面积比≤0.20 |
≤5.2 |
≤0.52/— |
0.20<窗墙面积比≤0.30 |
≤4.0 |
≤0.44/0.52 |
|
0.30<窗墙面积比≤0.40 |
≤3.0 |
≤0.35/0.44 |
|
0.40<窗墙面积比≤0.50 |
≤2.7 |
≤0.35/0.40 |
|
0.50<窗墙面积比≤0.60 |
≤2.5 |
≤0.26/0.35 |
|
0.60<窗墙面积比≤0.70 |
≤2.5 |
≤0.24/0.30 |
|
0.70<窗墙面积比≤0.80 |
≤2.5 |
≤0.22/0.26 |
|
窗墙面积比>0.80 |
≤2.0 |
≤0.18/0.26 |
|
屋顶透明部分(屋顶透明部分面积≤20%) |
≤3.0 |
≤0.30 |
表
围护结构部位 |
传热系数K [W/(m2·K)] |
太阳得热系数SHGC (东、南、西向/北向) |
|
屋面 |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 |
≤0.50 |
—— |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 |
≤0.80 |
||
外墙(包括非透光幕墙) |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 |
≤0.80 |
—— |
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2.5 |
≤1.5 |
||
单一立面外窗 (包括透光幕墙) |
窗墙面积比≤0.20 |
≤5.2 |
—— |
0.20<窗墙面积比≤0.30 |
≤4.0 |
≤0.44/0.48 |
|
0.30<窗墙面积比≤0.40 |
≤3.0 |
≤0.40/0.44 |
|
0.40<窗墙面积比≤0.50 |
≤2.7 |
≤0.35/0.40 |
|
0.50<窗墙面积比≤0.60 |
≤2.5 |
≤0.35/0.40 |
|
0.60<窗墙面积比≤0.70 |
≤2.5 |
≤0.30/0.35 |
|
0.70<窗墙面积比≤0.80 |
≤2.5 |
≤0.26/0.35 |
|
窗墙面积比>0.80 |
≤2.0 |
≤0.24/0.30 |
|
屋顶透光部分(屋顶透光部分面积≤20%) |
≤3.0 |
≤0.30 |
注:传热系数K只适用于温和A区,温和B区的传热系数K不作要求。
按
表
围护结构部位 |
传热系数K[W/(m2·K)] |
||||
严寒 A、B区 |
严寒 C区 |
寒冷 地区 |
夏热冬冷 地区 |
夏热冬暖 地区 |
|
屋面 |
≤0.35 |
≤0.45 |
≤0.55 |
≤0.70 |
≤0.90 |
外墙 (包括非透光幕墙) |
≤0.45 |
≤0.50 |
≤0.60 |
≤1.0 |
≤1.5 |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 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
≤0.45 |
≤0.50 |
≤0.60 |
≤1.0 |
—— |
地下车库和供暖房 间与之间的楼板 |
≤0.50 |
≤0.70 |
≤1.0 |
—— |
—— |
表
围护结构部位 |
传热系数K[W/(m2·K)] |
太阳得热系数SHGC |
||||||
外窗(包括透光幕墙) |
严寒 A、B区 |
严寒 C区 |
寒冷 地区 |
夏热冬冷地区 |
夏热冬暖地区 |
寒冷 地区 |
夏热冬冷地区 |
夏热冬暖 地区 |
单一立面外窗 (包括透光幕墙) |
≤2.0 |
≤2.2 |
≤2.5 |
≤3.0 |
≤4.0 |
—— |
≤0.52 |
≤0.48 |
屋顶透光部分 (屋顶透光部分面积≤20%) |
≤2.0 |
≤2.2 |
≤2.5 |
≤3.0 |
≤4.0 |
≤0.44 |
≤0.35 |
≤0.30 |
表 |
||
气候区 |
建筑层数 |
|
≤3层 |
≥4层 |
|
严寒地区(1区) |
0.55 |
0.30 |
寒冷地区(2区) |
0.57 |
0.33 |
表 |
||
朝向 |
窗墙面积比 |
|
严寒地区(1区) |
寒冷地区(2区) |
|
北 |
0.25 |
0.30 |
东 、西 |
0.30 |
0.35 |
南 |
0.45 |
0.50 |
注:1 敞开式阳台的阳台门上部透光部分应计入窗户面积,下部不透光部分不计入窗户面积;
2 表中的窗墙面积比应按开间计算。表中的“北”代表从北偏东小于600至北偏西小于600的范围;“东、西”代表从东或西偏北小于等于300至偏南小于600的范围;“南”代表从南偏东小于等于300至偏西小于等于300的范围。
表 |
|||
围护结构部位 |
传热系数K[W/(m2·K)] |
||
≤3层建筑 |
≥4层建筑 |
||
屋面 |
0.15 |
0.15 |
|
外墙 |
0.25 |
0.35 |
|
架空或外挑楼板 |
0.25 |
0.35 |
|
外窗 |
窗墙面积比≤0.30 |
1.4 |
1.6 |
0.30<窗墙面积比≤0.45 |
1.4 |
1.6 |
|
屋面天窗 |
1.4 |
||
围护结构部位 |
保温材料层热阻 R (m2·K)/W |
||
周边地面 |
2.00 |
2.00 |
|
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 |
2.00 |
2.00 |
表 |
|||
围护结构部位 |
传热系数K[W/(m2·K)] |
||
≤3层建筑 |
≥4层建筑 |
||
屋面 |
0.20 |
0.20 |
|
外墙 |
0.25 |
0.35 |
|
架空或外挑楼板 |
0.25 |
0.35 |
|
外窗 |
窗墙面积比≤0.30 |
1.4 |
1.8 |
0.30<窗墙面积比≤0.45 |
1.4 |
1.6 |
|
屋面天窗 |
1.4 |
||
围护结构部位 |
保温材料层热阻 R (m2·K)/W |
||
周边地面 |
1.80 |
1.80 |
|
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 |
2.00 |
2.00 |
表 |
|||
围护结构部位 |
传热系数K[W/(m2·K)] |
||
≤3层建筑 |
≥4层建筑 |
||
屋面 |
0.20 |
0.20 |
|
外墙 |
0.30 |
0.40 |
|
架空或外挑楼板 |
0.30 |
0.40 |
|
外窗 |
窗墙面积比≤0.30 |
1.6 |
2.0 |
0.30<窗墙面积比≤0.45 |
1.4 |
1.8 |
|
屋面天窗 |
1.6 |
||
围护结构部位 |
保温材料层热阻 R (m2·K)/W |
||
周边地面 |
1.80 |
1.80 |
|
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 |
2.00 |
2.00 |
表 |
|||
围护结构部位 |
传热系数K[W/(m2·K)] |
||
≤3层建筑 |
≥4层建筑 |
||
屋面 |
0.25 |
0.25 |
|
外墙 |
0.35 |
0.45 |
|
架空或外挑楼板 |
0.35 |
0.45 |
|
外窗 |
窗墙面积比≤0.30 |
1.8 |
2.2 |
0.30<窗墙面积比≤0.45 |
1.5 |
2.0 |
|
屋面天窗 |
1.8 |
||
围护结构部位 |
保温材料层热阻 R (m2·K)/W |
||
周边地面 |
1.60 |
1.60 |
|
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 |
1.80 |
1.80 |
表 |
|||
围护结构部位 |
传热系数K[W/(m2·K)] |
||
≤3层建筑 |
≥4层建筑 |
||
屋面 |
0.30 |
0.30 |
|
外墙 |
0.35 |
0.45 |
|
架空或外挑楼板 |
0.35 |
0.45 |
|
外窗 |
窗墙面积比≤0.30 |
1.8 |
2.2 |
0.30<窗墙面积比≤0.45 |
1.5 |
2.0 |
|
屋面天窗 |
1.8 |
||
围护结构部位 |
保温材料层热阻 R (m2·K)/W |
||
周边地面 |
1.50 |
1.50 |
|
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的外墙) |
1.60 |
1.60 |
表 |
|
外窗的窗墙面积比 |
太阳得热系数(东、西 向) |
20%<窗墙面积比≤30% |
- |
30%<窗墙面积比≤40% |
0.55 |
40%<窗墙面积比≤50% |
0.50 |
该地区的范围大致为陇海线以南,南岭以北,四川盆地以东,包括上海、重庆二直辖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五省全部,四川、贵州二省东半部,江苏、河南二省南半部,福建省北半部,陕西、甘肃二省南端,广东、广西二省区北端,涉及16个省、市、自治区。该地区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人口5.5亿左右,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48%,是一个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
建筑层数 |
≤3层 |
(4~11)层 |
≥12层 |
建筑的体型系数 |
0.55 |
0.40 |
0.35 |
围护结构部位 |
传热系数K[W/(m2·K)] |
||
热惰性指标 D≤2.5 |
热惰性指标 D>2.5 |
||
体型 系数 ≤0.40 |
屋面 |
0.8 |
1.0 |
外墙 |
1.0 |
1.5 |
|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
1.5 |
||
分户墙、楼板、楼梯间隔墙、外走廊隔墙 |
2.0 |
||
户门 |
3.0(通往封闭空间) 2.0(通往非封闭空间或户外) |
||
外窗 (含阳台门透明部分) |
应符合本标准表 表 |
||
体型 系数 >0.40 |
屋面 |
0.5 |
0.6 |
外墙 |
0.80 |
1.0 |
|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
1.0 |
||
分户墙、楼板、楼梯间隔墙、外走廊隔墙 |
2.0 |
||
户门 |
3.0(通往封闭空间) 2.0(通往非封闭空间或户外) |
||
外窗 (含阳台门透明部分) |
应符合本标准表 表 |
朝向 |
窗墙面积比 |
北 |
0.40 |
东、西 |
0.35 |
南 |
0.45 |
每套房间允许一个房间(不分朝向) |
0.60 |
建筑 |
窗墙面积比 |
传热系数K [W/(m2·K)] |
外窗综合遮阳系数SCW (东、西 向/南向) |
体型系数 ≤0.40 |
窗墙面积比≤0.2 |
4.7 |
—/— |
0.2<窗墙面积比≤0.3 |
4.0 |
—/— |
|
0.3<窗墙面积比≤0.4 |
3.2 |
夏季≤0.40/夏季≤0.45 |
|
0.4<窗墙面积比≤0.45 |
2.8 |
夏季≤0.35/夏季≤0.40 |
|
0.45<窗墙面积比≤0.60 |
2.5 |
东、西、南向设置外遮阳 夏季≤0.25 冬季≥0.60 |
|
体型系数 >0.40 |
窗墙面积比≤0.2 |
4.0 |
—/— |
0.2<窗墙面积比≤0.3 |
3.2 |
—/— |
|
0.3<窗墙面积比≤0.4 |
2.8 |
夏季≤0.40/夏季≤0.45 |
|
0.4<窗墙面积比≤0.45 |
2.5 |
夏季≤0.35/夏季≤0.40 |
|
0.45<窗墙面积比≤0.60 |
2.3 |
东、西、南向设置外遮阳 夏季≤0.25 冬季≥0.60 |
注:1 表中的“东、西”代表从东或西偏北30°(含30°)至偏南60°(含60°)的范围;“南”代表从南偏东30°至偏西30°的范围。
2 楼梯间、外走廊的窗不按本表规定执行。
夏热冬暖地区位于我国南部,在北纬27°以南,东经97°以东,包括海南全境,广东大部,广西大部,福建南部,云南小部分,以及香港、澳门与台湾。其确切范围由现行《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1076-93)规定。
该地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湿热型气候),其特征表现为夏季漫长,冬季寒冷时间很短,甚至几乎没有冬季,长年气温高而且湿度大,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小。太阳辐射强烈,雨量充沛。
表
屋顶 |
外墙 |
0.4<K≤0.9,D≥2.5 |
2.0<K≤2.5,D≥3.0或1.5<K≤2.0,D≥2.8或0.7<K≤1.5,D≥2.5 |
K≤0.4 |
K≤0.7 |
注:1 D<2.5的轻质屋顶和外墙,还应满足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所规定的隔热要求。
2 外墙传热系数K和热惰性指标D要求中,2.0<K≤2.5,D≥3.0这一档仅适用于南区。 |
表
外墙平均指标 |
外窗平均传热系数K [W/(m2·K)] |
外窗加权平均综合遮阳系数 Sw |
|||
平均窗地面积比CMF≤0.25或平均窗墙面积比CMW≤0.25 |
平均窗地面积比0.25≤CMF≤0.30或平均窗墙面积比0.25≤CMW≤0.30 |
平均窗地面积比0.30≤CMF≤0.35或平均窗墙面积比0.30≤CMW≤0.35 |
平均窗地面积比0.35≤CMF≤0.40或平均窗墙面积比0.35≤CMW≤0.40 |
||
K≤2.0 D≥2.8 |
4.0 |
≤0.3 |
≤0.2 |
- |
- |
3.5 |
≤0.5 |
≤0.3 |
≤0.2 |
- |
|
3.0 |
≤0.7 |
≤0.5 |
≤0.4 |
≤0.3 |
|
2.5 |
≤0.8 |
≤0.6 |
≤0.6 |
≤0.4 |
|
K≤1.5 D≥2.5 |
6.0 |
≤0.6 |
≤0.3 |
- |
- |
5.5 |
≤0.8 |
≤0.4 |
- |
- |
|
5.0 |
≤0.9 |
≤0.6 |
≤0.3 |
- |
|
4.5 |
≤0.9 |
≤0.7 |
≤0.5 |
≤0.2 |
|
4.0 |
≤0.9 |
≤0.8 |
≤0.6 |
≤0.4 |
|
3.5 |
≤0.9 |
≤0.9 |
≤0.7 |
≤0.5 |
|
3.0 |
≤0.9 |
≤0.9 |
≤0.8 |
≤0.6 |
|
2.5 |
≤0.9 |
≤0.9 |
≤0.9 |
≤0.7 |
|
K≤1.0 D≥2.5或K≤0.7 |
6.0 |
≤0.9 |
≤0.9 |
≤0.6 |
≤0.2 |
5.5 |
≤0.9 |
≤0.9 |
≤0.7 |
≤0.4 |
|
5.0 |
≤0.9 |
≤0.9 |
≤0.8 |
≤0.6 |
|
4.5 |
≤0.9 |
≤0.9 |
≤0.8 |
≤0.7 |
|
4.0 |
≤0.9 |
≤0.9 |
≤0.9 |
≤0.7 |
|
3.5 |
≤0.9 |
≤0.9 |
≤0.9 |
≤0.8 |
表
外墙平均 指标(ρ≤0.8) |
外窗加权平均综合遮阳系数 Sw |
||||
平均窗地面积比CMF≤0.25或平均窗墙面积比CMW≤0.25 |
平均窗地面积比0.25≤CMF≤0.30或平均窗墙面积比0.25≤CMW≤0.30 |
平均窗地面积比0.30≤CMF≤0.35或平均窗墙面积比0.30≤CMW≤0.35 |
平均窗地面积比0.35≤CMF≤0.40或平均窗墙面积比0.35≤CMW≤0.40 |
平均窗地面积比0.40≤CMF≤0.45或平均窗墙面积比0.40≤CMW≤0.45 |
|
K≤2.5、D≥3.0 |
≤0.5 |
≤0.4 |
≤0.3 |
≤0.2 |
- |
K≤2.0、D≥2.8 |
≤0.6 |
≤0.5 |
≤0.4 |
≤0.4 |
≤0.2 |
K≤1.5、D≥2.5 |
≤0.8 |
≤0.7 |
≤0.6 |
≤0.5 |
≤0.4 |
K≤1.0、D≥2.5 或K≤0.7 |
≤0.9 |
≤0.8 |
≤0.7 |
≤0.6 |
≤0.5 |
注:1外窗包括阳台门。 2ρ为外墙外表面的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
表
建筑气候分区 |
市(州) |
县(市)、区 |
|
温和地区 |
南 区 |
德宏州 |
芒市(潞西)、瑞丽、陇川、盈江 |
临沧市 |
镇康、耿马、双江、沧源 |
||
普洱市 |
景谷、澜沧 |
||
西双版纳州 |
勐海 |
||
楚雄州 |
永仁 |
||
怒江州 |
六库、泸水 |
||
北 区 |
迪庆州 |
维西 |
|
怒江州 |
兰坪 |
||
大理州 |
剑川 |
||
丽江市 |
玉龙、宁蒗 |
||
昭通市 |
昭通、镇雄、威信、大山包、鲁甸 |
||
曲靖市 |
会泽、宣威 |
||
中 区 |
昆明市 |
昆明、安宁、普宁、宜良、富民、嵩明、寻甸、禄劝、石林 |
|
楚雄州 |
楚雄、禄丰、南华、牟定、姚安、大姚、武定、双柏 |
||
曲靖市 |
曲靖、马龙、沾益、富源、罗平、师宗、陆良 |
||
玉溪市 |
玉溪、峨山、通海、华宁、江川、新平、澄江、易门 |
||
红河州 |
蒙自、弥勒、个旧、开远、建水、石屏、元阳、绿春、金平、屏边、泸西 |
||
文山州 |
文山、西筹、麻栗坡、马关、丘北、广南、砚山 |
||
大理州 |
大理、祥云、弥渡、巍山、南涧、漾濞、永平、云龙、洱源、宾川、鹤庆 |
||
普洱市 |
普洱(思茅)、宁洱(普洱)、江城、墨江、镇沅、景东、西盟 |
||
临沧市 |
临沧、云县、凤庆 |
||
保山市 |
保山、腾冲、龙陵、施甸、昌宁 |
||
丽江市 |
丽江、永胜 |
||
怒江州 |
贡山、福贡 |
||
德宏州 |
梁河 |
||
寒冷地区 |
迪庆州 |
香格里拉(中甸)、德钦 |
|
夏热冬冷地区 |
昭通市 |
彝良、大关、永善、盐津、绥江 |
|
夏热冬暖地区 |
西双版纳州 |
景洪、勐腊 |
|
普洱市 |
孟连 |
||
红河州 |
河口、红河 |
||
玉溪市 |
元江 |
||
文山州 |
富宁 |
||
楚雄州 |
元谋 |
||
丽江市 |
华坪 |
||
昭通市 |
巧家 |
表
朝向 |
居住建筑 |
||
南向 |
北向 |
东、西向 |
|
温和地区南区 |
≤0.50 |
≤0.45 |
≤0.30 |
温和地区中区 |
≤0.55 |
≤0.50 |
≤0.35 |
温和地区北区 |
≤0.45 |
≤0.40 |
≤0.35 |
表中的“南”代表南偏东30°至偏西30°的范围,“北”代表北偏东60°至偏西60°的范围,“东”、“西”代表东或西偏北30°(含30°)至偏南60°(含60°)的范围。
表
热工设计分区 |
居住建筑 |
温和地区南区 |
≤4% |
温和地区中区 |
≤5% |
温和地区北区 |
≤4% |
当不能满足本条文规定时,应按现行《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的有关规定进行综合判断。
表
围护结构部分 |
热惰性指标D |
传热系数K[W/(m2·K)] |
屋面 |
D≥3.0 |
K≤1.8 |
2.5≤D<3.0 |
K≤1.5 |
|
2.0≤D<2.5 |
K≤1.2 |
|
外墙 |
D≥3.0 |
K≤2.5 |
2.5≤D<3.0 |
K<2.2 |
|
2.0≤D<2.5 |
K≤1.8 |
|
分户墙 |
K≤2.8 |
|
分户墙板 |
K≤3.0 |
|
底面自然通风的架空楼板 |
K≤2.2 |
|
户门 |
K≤3.0 |
注:外墙的传热系数,外墙热惰性指标均为考虑了热桥计算后得到的平均传热系数和平均热惰性招标。
表
(包括阳台门透明部分)的保温性能等级限制
窗墙面积比 |
窗墙比≤0.3 |
0.3<窗墙比≤0.4 |
0.4<窗墙比≤0.55 |
0.55<窗墙比≤0.7 |
保温等级 |
≥2级 |
≥3级 |
≥4级 |
≥5级 |
注:1保温性能等级按《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8484-2008确定。
特别说明:
民用建筑区分为公共建筑以及居住建筑,温和地区的节能要求在2015年新版本GB50189中首次给出,但是其居住建筑暂时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按中华人民国和国立法法的规定,目前可按地方标准执行,而一旦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则地方标准自动废止。也基于同一道理,云南地方标准中关于公共建筑的部分要求已经无法律依据,这部分要按GB50189-2015执行。
1:在计算幕墙结露的时候,按GB50176-2016选取室内外计算参数;
在计算非透明幕墙K值的时候,按GB50176-2016选取边界条件;
计算透明幕墙其它项目的时候,按GB/T151-2008选择边界条件和室内外计算参数。
2:GB50176-2016表
GB50176-2016表
3:GB50176-2016给出的外遮阳系数算法过于繁杂,软件暂时没有采用,目前的外遮阳算法来自GB50189-2005附录A,仅作参考。
4 :GB50176-2016附表B.3给出的空气间层热阻与之前版本有区别,新规范的参数更为具体,但是对我们幕墙行业来说,很难采用,并且其对计算结果影响极小,软件计算仍按原GB50176-93标准的资料取值。
表
一级区划名称 |
区划指标 |
设计原则 |
|
主要指标 |
辅助指标 |
||
严寒地区(1) |
tmin∙m≤− |
145≤d≤5 |
必须充分满足冬季 保温要求,一般可以不考虑夏季防热 |
寒冷地区(2) |
− |
90≤d≤5<145 |
应满足冬季保温要求,部分地区兼顾 夏季防热 |
夏热冬冷地区(3) |
|
0≤d≤5<90 40≤d≥25<110 |
必须满足夏季防热要求,适当兼顾冬 季保温 |
夏热冬暖地区(4) |
|
100≤d≥25<200 |
必须充分满足夏季防热要求,一般可 不考虑冬季保温 |
温和地区(5) |
|
0≤d≤5<90 |
部分地区应考虑冬 季保温,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 |
注:tmin∙m表示最冷月平均温度;tmax∙m表示最热月平均温度
表 |
|||
二级区划名称 |
区划指标 |
设计要求 |
|
严寒A区( |
6000≤HDD18 |
冬季保温要求极高,必须满足保温设计要求,不考虑防热设计。 |
|
严寒B区(1B) |
5000≤HDD18<6000 |
冬季保温要求非常高,必须满足保温设计要求,不考虑防热设计。 |
|
严寒C区( |
3800≤HDD18<5000 |
必须满足保温设计要求,可不考虑防热设计。 |
|
寒冷A区( |
2000≤HDD18 <3800 |
CDD26≤90 |
应满足保温设计要求,可不考虑防热设计。 |
寒冷B区(2B) |
CDD26>90 |
应满足保温设计要求,宜满足隔热设计要求,兼顾自然通风、遮阳设计。 |
|
夏热冬冷A区( |
1200≤HDD18<2000 |
应满足保温、隔热设计要求,重视自然通风、遮阳设计。 |
|
夏热冬冷B区(3B) |
700≤HDD18<1200 |
应满足隔热、保温设计要求,强调自然通风、遮阳设计。 |
|
夏热冬暖A区( |
500≤HDD18<700 |
应满足隔热设计要求,宜满足保温设计要求,强调自然通风、遮阳设计。 |
|
夏热冬暖B区(4B) |
HDD18<500 |
应满足隔热设计要求,可不考虑保温设计,强调自然通风、遮阳设计。 |
|
温和A区( |
CDD26<10 |
700≤HDD18 <2000 |
应满足冬季保温设计要求,可不考虑防热设计。 |
温和B区(5B) |
HDD18<700 |
宜满足冬季保温设计要求,可不考虑防热设计。 |
顶的传热系数应满足表
表
气候区 |
K(W/m2.K) |
抗结露验算要求 |
气候区 |
K(W/m2.K) |
抗结露验算要求 |
严寒A区 |
≤2.0 |
验算 |
夏热冬冷A区 |
≤3.5 |
验算 |
严寒B区 |
≤2.2 |
验算 |
夏热冬冷B区 |
≤4.0 |
不验算 |
严寒C区 |
≤2.5 |
验算 |
夏热冬暖地区 |
--- |